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

《经典》讲座 分享镜头下的丰沛生命力

暌违九年后,王志宏再应慈济新加坡分会的邀请,于2013年6月8日及9日莅临新加坡,主讲两场讲座——掀开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我的经典人生》及《做一件一辈子想起来会笑的事》。此外,王志宏也受邀与本地媒体工作者交流,以及接受电视、广播节目采访等。两场讲座尤其受到本地媒体人与民众的支持。


SG20130607 GNA YZY 011
6月7日,《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普抵达狮城,即接受958城市频道主播访谈,在空中分享他的经典人生。(摄 / 杨紫颖)

战地阿富汗、高原西藏,留在《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的生命中的,不仅是一张张精彩照片,还有一个个牵动人心的故事。

时值慈济新加坡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暌违九年后,王志宏再应慈济的邀请,于2013年6月8日及9日莅临新加坡,主讲两场讲座——掀开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我的经典人生》及《做一件一辈子想起来会笑的事》。

讲座分别在新达新加坡第四展览厅、东区工艺教育学院举办,共约有八百人出席,两场讲座皆座无虚席,有者甚至席地而坐,来聆听王志宏镜头下的丰沛生命力。

SG20130608 GNA CQH 052
6月8日,王志宏受邀于新加坡书展主讲讲座——掀开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我的经典人生》。(摄 / 陈清华)

SG20130608 GNA CBH 054
《我的经典人生》讲座中,王志宏与观众畅谈自己与团队如何针对各项生态环境、历史、地理及人文议题等制作出一本本优质的杂志。(摄 / 陈碧慧)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1998年,王志宏随着慈济志工前往阿富汗发放物资,之后偶然来到一个小村庄,而他与小男孩哈萨葛的故事也从一本“波斯文-英文字典”牵起。

王志宏在村庄的小学前为学童留影时,哈萨葛主动以英语询问:“先生,请问你需要协助吗?”这就成了他的贴身小保镖兼翻译员,还带着他逃过误踩地雷的命运。

王志宏离开前,哈萨葛急忙向他提出是否可以有个请求,于是王志宏把名片留给了他,告诉他可以以把要求写下来寄给他。当时哈萨葛一脸不解,但王志宏没有细问就离去,前去另一处参观历史文物。没想到几天后哈萨葛气喘如牛地追了过来,急急忙忙把信件丢给他。满头雾水的王志宏发现,信件上没贴邮票没盖章。向当地军官了解后,他才知道原来内战多年的阿富汗根本没有邮局设施。要不是哈萨葛亲自追来,这封信永远都寄不到他手上。

在信中,哈萨葛向王志宏要求了一本“波斯文-英文字典”。后来王志宏托了美国慈济志工顺利找到一本,邮寄给了哈萨葛。原以为圆了哈萨葛的梦想,却没想到不久后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发生内战,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和联合国单位都撤退了。那本字典也石沉大海,不知去向。

五年后,王志宏凭着旧照片成功找到了哈萨葛和朋友们,而哈萨葛的父亲和叔叔们都在内战中被枪毙了,哈萨葛则凭着编织阿富汗地毯的手艺为生。回到台湾后,王志宏透过网络社群(MSN)与哈萨葛重新连上线。

几年来,王志宏支持哈萨葛完成大学教育,善于翻译的哈萨葛成功找到了美军基地秘书的要职,如今已结婚生子,开展新的人生。

SG20130608 GNA CSX 026
从事记者工作的苏文琪(左)聆听了《我的经典人生》讲座后表示,王总编所采访的都是能够影响他人的故事,启发了自己对人文报导或与人互动之故事的向往。(摄 / 蔡诗秀)

SG20130609 GNA PBT 015
6月9日,王志宏总编来到东区工艺教育学院,展开另外一场讲座——掀开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做一件一辈子想起来会笑的事》。(摄 / 潘宝通)

一件一辈子想起来会笑的事

1995年开始,王志宏就与友人自行筹募经费,发起改善青藏高原牧区医疗环境的计划,并参与衣索比亚、朝鲜、阿富汗地区等人道援助案的联络及执行。

王志宏跟西藏在1989年结缘,医疗包一直是他在西藏之游的必备品,并非自己所需,而是走访到游牧藏民的帐篷时,若碰到藏民身体不适,王志宏就慨然送出背囊中的药物。长久下来,王志宏深深体会,藏地最匮乏的就是医疗和教育,而自己最能支援的就是医疗。

在王志宏偶遇一名志同道合的医师后,他的医疗计划终于开展。热心的他曾提出了把药袋标上示意图,挂在每个帐篷里的建议,以解决医疗匮乏的问题。不料西藏卫生局人员诚恳地回应:“王先生,不知该不该告诉您。您的建议很好。但您可否知道,早上帐篷里的父亲要出去牧羊; 而母亲们要下山捡材。家里娃子最大。从来没吃过糖的娃儿,会把这药包里的药当糖果吃完。”

在克难的环境里,卫教训练就从大约四百户牧民帐篷区开始了,训练为期半年至一年。经过训练的牧民不改放牧主业,但同时具有“村医”技能。“村医”是中国医疗体系的基层人员,在第一线治疗小病小痛,比较严重的病人则转诊。

他们第一次做的1300份卫教问卷里,只有一个牧民懂得用餐前需洗手,五年后的1000人调查中,有18%藏民已懂得在餐前需洗手,因此“村医”确实有作用。在1996年至2008年,此医疗计划总共培育了326名“村医”,其中还有两名喇嘛“村医”。

外面披着医生袍,里面穿着出家人的僧袍,这两位喇嘛说道:“出家就是想要帮人,而有了一技之长就可以帮更多人。”

原本“喇嘛村医“只局限于为男病患治疗而已,原因是怕回去寺庙时,被师兄们排斥自己不清净。但其中一位”喇嘛村医“破例救助了难产中血崩的亲戚,成功救回母子俩,从此他就申请去妇幼中心服务,至今可说是唯一接生最多的一位喇嘛。

SG20130609 GNA PBT 037
一张张实地拍摄的照片,述说的是一个个用生命走入另外一个生命的故事。获颁台湾金鼎奖“特别贡献奖”的王志宏,不只是一名国际摄影师、一名文字记者、《经典》杂志总编辑、纪录片制作人,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体人和人道救援者。(摄 / 潘宝通)

SG20130609 GNA PBT 055
王志宏总编在与958城市频道主播王帝璁的座谈中,叙述自己的那一件一辈子想起来会笑的事。(摄 / 潘宝通)

为自己的人生加分

两个精彩故事,引起台下如雷掌声和正面回响。王志宏在讲座尾声,呼吁会众多为人群付出,除了布施金钱,也可布施时间当志工,为生命加分。

会众陈学辉分享了自己近期的计划:“如果可以做一件一辈子想起来都会笑的事,就是我希望在本地成立一个致力于推动人文价值和道德涵养的协会。”

陈学辉认为新加坡的人文风气不盛,生活中充斥着很多娱乐消遣的讯息,尽管资讯发达,但现代人大多追求名利,缺少了心灵上的富足;慈济举办的这类讲座就像一股清流,有助于提倡优良价值观。首次接触《经典》杂志的他,当场就成为订户,还要向身边的朋友介绍这本好刊物。

钱翰群离乡背井在印尼棉兰工作,每早观看证严上人的《人间菩提》开示是他的精神资粮来源。“上人说的法都很发人深省,所以我每天都有摘录一些上人的话,翻译后再转发给我在印尼的同事。”

听了王志宏的讲座,钱翰群希望自己回到棉兰后可以加入慈济当志工,因为直到这天他了解大爱电视台和《经典》杂志都出自慈济的人文志业后,发现原来美好的因缘一直都在身边。

SG20130609 GNA PBT 053
钱翰群离乡背井在棉兰工作,每早以观看证严上人的《人间菩提》开示作为自己的精神资粮来源。他在听了王志宏的讲座后,更笃定要成为慈济志工。(摄 / 潘宝通)

SG20130609 GNA PBT 060
讲座过后,许多民众深受王志宏镜头下的丰沛生命力而感动,纷纷成为《经典》杂志订户。(摄 / 潘宝通)

媒体人交流共勉

被喻为“华人世界的《国家地理杂志》”的《经典》,是一本针对生态环境、历史、地理,人文议题做深入探讨和报导的中文刊物。自1998年起,总编辑王志宏就率领采访队伍深入世界各地,去探索和发现,并注入关怀与人文耕耘。创刊初期不被看好,但《经典》至今即将满15年,已在台湾荣获37座金鼎奖,读者也日益增加。

在这15年来,《经典》杂志制作了许多跨国大型专题如《郑和下西洋》,而追寻唐代玄奘法师足迹的《西域记风尘》专题展览亦巡回世界各国,并曾受邀于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近期《经典》还制作了《台湾脉动》探查台湾11条经典公路史,及《川流台湾》追溯台湾12条重要河川源头及人文生态。推出立足台湾、放眼世界的《岛国人屿》及《海峡》系列专题。不仅成为扎根台湾的人文媒体代表,也是走在世界前端最好的华文媒体之一。

王志宏在新加坡期间,除了两场专题讲座,也受邀与本地媒体工作者交流,以及接受电视、广播节目采访等。慈济与958城市频道联办的这两场讲座尤其受到本地媒体人的支持。

从事记者工作的苏文琪,于6月8日聆听了《我的经典人生》讲座后表示,王总编所采访的都是能够影响他人的故事,启发她自己对人文报导或与人互动的故事的向往。

“《经典》的每一个采访都是一份惊喜,甚至转为一股力量。当今媒体资讯爆炸的时代就是缺乏了‘人文’。有了人文,媒体报导才完整。”苏文琪认为:“《经典》突破了传媒界着重盈利的做法。”

新传媒中文电台助理副总裁叶美娴分享:“在百忙中停下脚步思考和反省人生这一堂课,绝对大有收获。”

获颁金鼎奖“特别贡献奖”的王志宏,不只是一名国际摄影师、一名文字记者、《经典》杂志总编辑,更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体人和人道救援者。期待他的分享能为新加坡媒体带来一份“志为人文清流”的鼓舞力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