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芬温和平静地道出她的抗癌故事,王丽芳一直含着笑意静默,满眼关爱。说到某一处,丽芳的双眼便噙满泪水,然后边笑边不好意思地抹去眼泪。她们相视而笑,树芬开玩笑地调侃说她自己还没有哭,丽芳怎么就哭出来了呢,说着轻拍了丽芳颤抖的背,而丽芳的眼瞳里尽是过去故事的缩影。两人之间惺惺相惜、互相扶持的姊妹之情表露无遗。
树芬忆起刚从医生口中知悉罹患胃癌第二期时,起初是惊讶,很快把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对于法亲们在她病后的扶持和帮助,她只有深深的“歉意”,甚至不敢直视她们的眼睛——因为“眼睛会说话”。是这些眼底的殷切、盼望和力量让孱弱的她坚强起来、站起来,但也是这些眼底的殷切、盼望和力量让她觉得法亲之爱泉涌而至,对他们的感恩无以回报,只能用继续在慈济路上付出的心来回馈。
爱,相扶持
丽芳与树芬相识于慈济,从开始共同承担社区组长,到后来关系密切得像家人,在抗癌的路上,树芬直言丽芳“做太多了”。获悉患癌之后,由于树芬的身体状况一度不稳定,北和气组的法亲们成立了一个温馨群组,时刻关心着树芬的病况,也轮流探望。丽芳就充当了她的“监护人”,在群组里协调探视的“排班”,还为了不让她疲于接待,每一次陪同前来都要设置手机铃声,探视半小时后就开始催促众人离开,以便让病人休息。
她回忆起某一次煮粥时,由于太累就从厨房走到客厅小歇忘了时间,沸腾的粥流了满地。丽芳刚好来访,二话不说就回家抱来了一个电子慢炖锅,直说如此一来炖粥就不会再有危险了。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法亲们对她的饮食营养相当重视,而丽芳听说东北大米营养最优能补益术后虚弱的身体,就替她买了后,一人扛了五公斤的米出现在她家门前。从此,丽芳扛大米的背影深深地留在她的脑海中,令她每想起就觉得万分感恩与感动。
当询问丽芳为何能如此无微不至,却又无怨无悔时,她红了双眼,喃喃重复了几次“为什么啊?嗯……为什么啊?嗯……”整理了思绪之后,她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没有想这么多”。树芬形容丽芳是她“精神上的支持”。这两位过去在任何活动都合作无间的好伙伴,面临重大生命变故时也依然紧守在一起。
除此之外,其他法亲的关爱也让树芬感激不已,她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实实在在体现了法亲情谊:已届70岁的法亲郑淑贞在下雨天还打伞过来给她送饭,甚至每一次都要询问吃饭的人数,让她的家人也能同享营养美味的菜肴,淑贞也常送来自种蔬菜......对于法亲们所做的一切,树芬希望能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那么就能回归大家庭,再跟大家一起来“做”。
做,就对了
树芬在叙述她的故事时,声音平和而有力,没有半丝的悲戚,仿佛说着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尽量避开负面的想法,也从不放弃,她深信自己能慢慢好起来。这一切的信心,来自前来探访法亲手中抽到的静思语——“福从做中得欢喜,慧从善解得自在”。她认为这是上人对她的告诫,并把这个静思语解读为她还“有得做”,故而“不会死”,如此想来便再也不害怕。
在修养期间,她听到了这么多的法亲为她祈祷,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她感受到了法亲的力量。她感恩上天让她在病前接触了水忏,了解到“有果必有因”的道理。对于她来说,没有慈济,她的人生路肯定变得不一样。
抱着这样的信念,身体复原后毅然回归大家庭、继续进行访视的树芬,每每以她的故事激励处在生命低潮的人们。她忆起一次家访,身上有大小疾病的照顾户用了充满怨怼的语言向她诉说不幸,而她以自身故事相劝,居然平抚了他的心情并激发了正面思考。树芬说,她的这个病,不能“白病”,它能实现更有意义的价值。
让她有如此深刻感触的另一件事情,源自于一次新干事的聚会。那是在病后不久,她感到自己有心而无力的无奈感,于是召集了志工们齐聚到家中来,慎重地请求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原本蹉躇不前的志工们在会后立即应允一起替她承担。她犹记得协力组组长庄维纶回复她的一句话,“我只是不要师姑太担心。”由此一事,她觉得非常安慰,仿佛病得“值得”了。
对于患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病人来说,一路走来总是家人的坚持最重要。树芬感谢她的先生王威勋为她付出的一切, 在她手术当天,先生因担心而血压飙升,需要儿子载回家休息。当她摁着肚子皱着眉头时,先生的表情也马上变得紧张起来。
家人的搀扶的力量,最终让她走出了生命的幽谷。她也是在身体败坏以后,才明白何为“不孝”——“不孝”就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照顾年迈的父母,所以她在复原以后更常回到老母亲家探望。她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慈济活动用餐时,需要把一碗饭先放到自己这边,才传给别人的一碗饭。因为这是上人希望志工先把自己给顾好,才有能力照顾别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