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

大爱人文馆 人事物说法 

三支一公分的铅笔,三颗高丽菜道具,这些让人摸不着脑袋的实物展示,就可以说慈济故事了吗?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大爱人文馆硬体软体设施皆陆续准备就绪,在4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前,特别于4月10日与4月17日分别举办导览志工和社区干部说明会,让大家先了解馆内各个展示与其背后的意义。


SG20160410 CUA CZS 052
慈济大爱人文馆的历史馆,导览志工仔细地聆听策展人萧明兰的解说,用心地做着笔记。(摄 / 蔡长盛)

三支一公分的铅笔,三颗高丽菜道具,这些让人摸不着脑袋的实物展示,就可以说慈济故事了吗?慈济志工看看这里,摸摸那里,仿佛与记忆中的感动重叠,脸上露出会心一笑。

慈济基金会(新加坡)大爱人文馆(简称“人文馆”)坐落在新加坡北部三巴旺女皇大道门牌137的独立式洋房。这个英殖民时代遗留的建筑群,建造于1894年至1941年,是当时英殖民政府建给英国军府官员与士兵的房子和军营。因為建筑外形一律选用白墙黑屋頂,俗称“黑白屋”。

经过半年的努力,原本空荡荡的黑白屋,改造为充满人文气息的展馆,馆内硬体、软体设施皆陆续准备就绪。人文馆策展人莫炳燊和萧明兰,特地安排两个星期日傍晚进行说明会,解说人文馆的功能与定位,让社区组长和导览志工先了解馆内展示与意义。

作为软体中的软体,导览志工的培训尤为必要。第一场说明会于4月10日(星期日)傍晚举办,共39名导览志工出席;一周后的说明会则有十九名社区组长参与。期间参访者还包括分会前执行长刘济雨与来自台湾的慈济北区荣董召集人陈志远。

进入展馆前,萧明兰先为大家说明人文馆的使命。她表示,今年慈济成立五十年,新加坡分会也走过漫长的23个年头,然而本地仍有许多人从未听闻慈济,希望“邀约大家来,相信大家一定会踊跃维护这个地方,善用境教空间,把慈济的善,慈济的好,让更多人知道。”

善用空间 处处说法

傍晚志工从繁华市区来到环境清幽的女皇大道,进入人文馆的所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到神清气爽。此栋洋房位处坡地,仿造南洋一带常见的高脚屋设计,一楼底下设有开放式空间和小仓库。布展团队将其布置成“森呼吸”空间和“知心小筑”,可让人在此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放松心情。

印着中英叮咛语“走路要轻,怕地会痛”的大门入口处地上,就是说法的开始,萧明兰、莫炳燊带领着志工一一巡礼。站在此处,让人忆起《拥抱苍生》的歌词:“走路要轻,怕地会痛,这是何等慈悲的情怀,是何等仁爱的心胸。走路要轻,怕地会痛,这是悲天悯人的说明,是尊重生命的铁证……”还有慈济创办人证严上人无远弗届的悲心,感受慈济世界里,动中修静的力量。

玄关楼梯旁,墙中嵌着一支大竹筒,述说慈济的起源。善的涟漪,从这里开始。粒米成萝,滴水成河,可让访客投竹筒,欢喜布施。往上走,梯级旁的墙上说着慈济在世界各地的慈善足迹。二楼的展馆设有为“慈济新加坡馆”、“慈济故事馆”、“慈济世界时事馆”、“多媒体体验馆”、“慈济历史馆”以及巧妙应用环绕房子走廊的四个“阅读走廊”。

人文馆内的摆设与家具,大多来自回收物,延续物命。志工巧手改造的家具、用品处处可见,让人目不暇给,爱不释手。

静思时空 慈济万行

慈济半个世纪的历史,从1937年证严上人出生于台湾说起,而“慈济历史馆” 和“慈济故事馆”分别采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的方式,仿佛时光隧道,带领访客走入慈悲喜舍的慈济世界,细数无数人辛苦耕耘的足迹。

慈济故事馆的巧思布置,尤其让人惊喜连连。一块台湾921地震援建学校采用的连锁砖、缅甸的米扑满、一碗师公饭……各种道具错落有致地摆放着,有些道具如草帽和水泥袋甚至是从台湾带来,处处都能感受到布展团队的用心。志工放下手中的笔记本,忍不住看看这里,摸摸那里,开始讨论着背后的故事。

慈济的慈善救济从三十支竹筒说起;简朴生活从一块咸豆干说起;访视个案复查从三颗高丽菜说起;一念单纯从多做一双婴儿鞋说起;一念悲心从一间大爱屋说起;一念孝心从静思净皂说起;一份不舍从一张毛毯说起;一份不忍从骨髓捐赠说起,吃一口善念从香积饭说起…… 慈济走过五十年,在故事馆里处处都有动人故事,说也说不完。

在另一个慈济历史馆,搭配了精彩照片和简洁文案的看板,叙述了以慈悲喜舍为核心价值而开展的慈济四大志业、八大法印。从一件陈旧的小孩校服,能看见慈济访视的用心;从一顶护士帽,看见六十年代台湾“小山花”与慈济护专的关联…… 一步一脚印,也让慈济志工温故知新,回眸过去,重新看见今日慈济志业的精髓内涵。

知道分会在规划人文馆时,委员林秀清非常期待,第一时间参与说明会,“每个角落都是在说法,每个角落都可以感觉到上人的那一念慈悲和大爱。”在慈济这些年,她深刻体会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的道理。故事馆里展示的咸豆腐道具让她印象深刻,“一块咸豆腐吃一个月,这有形的豆腐,包涵了上人无形的慈悲心愿。”

关心本土 放眼世界

结合新科技,善用多媒体,大爱人文馆的“慈济新加坡馆”、“慈济世界时事馆”和“多媒体体验馆”大量采用影音呈现慈济遍及五大洲的大爱足迹,透过触屏和投影设备,给予访客耳目一新的体验,更突破展馆的场地限制,让人可以放眼四海,一览慈济在国际间的善行。

身为地球公民,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慈济世界时事馆主要呈现了慈济在全球各地的起源,都离不开“哪里有灾难,就往哪里去”的发展轨迹。亚洲的尼泊尔地震、欧洲的难民援助、赈灾毛毯和福慧床的设计等等,除了说明慈济国际赈灾的五大原则——直接、重点、尊重、及時与务实,也展现了慈济人撒播大爱种子,以善导善,遍地开花的志业面貌。

此馆从全球志业延伸到众人关注的议题——环境保护,吁请访客做出改变,化“来不及”为“来得及”。擅长手语的大猩猩可可(Koko)也被“请”到人文馆。利用二维条码(QR Code),访客就能从手机观赏可可使用手语,请人类不要再破坏环境的视频。

来到慈济新加坡馆,墙上贴着一幅新加坡地图,可让导览志工讲解慈济落实于社区、可以迅速动员的志工网络。此馆采用小型讲堂的布局,设有十二席座位和电视荧幕。排列的十二张靠背椅子,看来崭新,原来是从慈济环保教育站回收的废弃椅子,刚好被派上用场。电视荧幕同样也是回收来的,可供播放新加坡分会的介绍影片。

后方的触屏展现新加坡分会的志业里程碑。场景从早期的宝光佛堂、转换到慈济文化志业中心、牛车水会所,直到如今巴西立的静思堂,记录了本地慈济人这一路落实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耕耘。

多媒体体验馆则汇聚了大爱电视优质的节目,如《慈济大藏经》、《回眸来时路》、《菩提心要》等等。五浊恶世烦恼多,此馆的规划初衷,就是让访客歇歇脚,让心安住于这宁静的空间,想一想生命的美好意义。

南区和气组长赖姝帆从一进门就被地上的叮咛语“走路要轻,怕地会痛”给摄受,此次参访,感动满满。她说人文馆真是个可以让烦恼消失的地方,“心累了,就来此沉淀心灵,找回初发心,重新出发。”她会鼓励社区里每一位协力组长带领组员前来参访。 

历史,如果没有好好地收藏再说出去,就会流失。透过人文馆的展示,希望让更多新加坡民众或海外人士,看到慈济的真善美,引导人心向上向善;更希望通过参访,让人更了解慈济的核心价值,继而启发同行的志愿。诚如执行长刘瑞士叮咛,慈济善法,要源远流长,好好地传扬出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