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人文

人文馆研习会 爱与诚的传递

世间美善的故事,需要靠人传递下去。30位人文馆导览志工聚集共修,从策展人萧明兰的亲身分享中,更深入了解馆中一事一物背后的用心和立意。


SG20180331 CUA YJP 001
30位人文馆导览志工聚集大爱人文馆参与“说法团队共修研习会”。

在大爱人文馆导览是一种自我成长,早期慈济来不及经历,所以导览志工需要多阅读慈济刊物,从而了解慈济历史,分享扎实的体验,让每一位参访者都有所收获、有所感动……

2018年3月31日,大爱人文馆策展人萧明兰以及人文志业发展室主任莫炳燊,举办“说法团队共修研习会”,把人文馆策展的思维传承给导览志工,让每一位导览志工更了解慈济历史,传达出去的慈济故事都是最真实、正确和感动的。

萧明兰与导览志工分享,人文馆是以“心”为主轴,源于证严上人的一念悲心。导览志工是传法者,不仅要能说,说的是正确的慈济故事,更要透过肢体语言,用眼睛来“说话”。若要将故事说得感动,导览员自己要先感动,只有心中充满爱,说出来的慈济故事将会更平易近人,也让参访者更深入了解证严上人创办慈济四大八法的思想历程。

她不忘强调导览要有温度、与人交心,透过导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资深志工要陪伴后进,互相学习。导览时,要时时留意参访者的反应和细节,不可沦为单向表达,要懂得拿捏尺度,而且一定要讲到重点。

“每一块豆腐切成薄片用盐巴腌渍,腌得非常咸,一小块可以配一碗饭,省着吃可供精舍师父们吃一个月,在如此困苦的生活为什么师父们还要做救济?而不是等生活好转才做呢? 因为困难的人不能等!”萧明兰透过人文馆展区“故事馆”里的咸豆腐道具,讲述静思精舍师父草创时期简朴克难的生活。

SG20180331 CUA YJP 015
静思精舍德宣师父特地准备了两片用盐巴腌渍的黄澄澄煎豆腐,让萧明兰带回人文馆,希望这真实的咸豆腐,可以让海外家人感受到早期克勤克俭的静思家风。

人文馆摆放着一张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小板凳与一把镰刀,讲述的是常住师父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一条坚韧的长线,贯穿着衣食用度、信念思惟,贯穿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静思家风。即使走过52年,静思精舍的生活一如往昔,常住师父都要下田耕作,或是劳动手工,克勤克俭的家风,不曾有变。

在“世界馆”里的其中一张照片,是叙利亚内战一名妇女用手蒙着眼睛,一脸的疲惫……照片传达的是叙利亚内战,导致多少家园被毁?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在照片的上方放了一段树干和蜡烛,表达一份祝福给战争中不幸的罹难者,也留一点光明,给幸存者一个希望。

人文馆内有形的摆设,都蕴含着慈济精神,即源于一念善。这一念善,让慈济的足迹广布世界94个国家。

萧明兰说,一块漂流木、一片枯叶,有用无用,就视乎我们赋予它怎样的功能, 无论对待人、事、物,道理皆相同。真正了解证严上人的法,才能融会贯通,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与布展。此次研习会,就是要进一步省思,从老年、中年再到青年,要传承家风、传承法脉,要完完整整零偏差地传承下去。

“第一次参访慈济大爱人文馆是在2016年人文馆正式开幕后的一个月,当时就喜欢上这个地方。 看见萧师姑(萧明兰)和莫师伯(莫炳燊)如何以有形实体,传递静思家风与慈济宗的精髓,以事显理,利用有限空间,拓展出无限法理。”毕业慈青郑允然说道。

郑允然认为,应把握与上人同在的时代,往上承担、往下传承,她期许自己能真正去挑天下米箩,为天下人来承担。

导览团队的合心与诚心,让张惠茗感动。面对人生的考验,每当他独自在人文馆值班时,会因为人文馆某一个角落,触碰到内心深处,而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或感到心中清净,如同感受到上人的祝福。值班时,张惠茗有时会遇到参访者的刁难,但他明白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在人事中可以去除我慢心,所以他觉得在人文馆收获最大的是自己。

大爱人文馆自2016年5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走过了近七百天。这天,三十位人文馆导览志工聚集共修,每一位都承担起净化人心的使命,发愿用心用爱传法脉,让慈济成为良善典范,文史留芳。

SG20180331 CUA YJP 053
萧明兰(右一)期许每位导览志工都能以“心”为主轴,将修行和传法合而为一,充实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说法人、传法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