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访视时,曾经有位患有失智症的阿公每隔五分钟问我同样的问题‘你是从事什么行业’,我一遍遍地回答他,而且每一次回答都像第一次回答一样有耐心。”志工马庆华分享个人访视经验。
2019年3月31日,慈济基金会(新加坡)举办访视入门班,让有意愿参与访视的民众了解慈济慈善访视要领,并参与四月份的慈善日。新加坡慈济于年初的两大活动“岁末祝福感恩会”及“新春慈善义卖会”中积极接引民众加入志工行列,访视入门班让有意参与慈善访视的民众,走访社会暗角,透过身体力行,付出爱心。
一直以来参加慈善访视的都是经过培训的志工,这分严谨考量主要是访视对象不乏身患重病、瘫痪在床的病患,或是精神状况不佳的失智老人等。所以,访视员都经过培训,了解访视员的角色、慈济援助项目和访视记录原则等。
补助犹如一支拐杖
“直接、重点、务实、尊重、及时”是慈济慈善的原则,在帮助弱势家庭安顿生活后,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灵关怀和辅导,陪伴他们自立自足。志工蓝培皑分享慈济慈善精神理念时表示,在政府所设的社会安全网,以及家庭成员所扮演的互助功能之外,慈济作为非政府慈善组织的角色是弥补不足,主要是衔接弱势家庭在获得政府补助之前的过渡期,或提供其他额外生活补助。
例如:一位长者生活有困难,志工会先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包括家属是否有能力照顾等。接着,就会建议他向相关政府机构寻求支援,在等待政府审查批准期间,慈济提供补助,让他暂度难关。慈济善款来自民众捐款,希望慈善工作所发挥的功能是拐杖而非义肢,拐杖是暂时性的帮助,当受助者有能力站起来时,拐杖将提供给另一个有需要者,继续发挥它的功能。
志工林志伟则介绍访视基本行仪和注意事项,包括尊重照顾户的个人隐私和禁忌等。访视对象通常都很信任慈济志工,对于面临的问题都会坦白告知,为了尊重访视对象,访视志工尽量不在公共场合讨论访视对象的状况。
另外,访视员本身的安全也很重要,比如有伤口就要贴上纱布,以免受感染。同时,也不鼓励访视员私下提供物资或金钱补助,因为如果补助确实不足的话,访视员可以进行复查,补助项目会再做调整。
在问与答环节,有民众问道:“如果访视对象生病,访视员如何保护自己?”志工则解释依据疾病种类而定,如果访视对象是爱滋病友,由于爱滋病是通过血液传染,所以见面聊天、握手拥抱都是没问题的;如果访视对象患有肺结核,细菌可通过空气传播,那访视员可提议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也请访视对象戴上口罩。志工也不忘叮咛说,如果访视员身体状况欠佳,建议就在家休息,这对于双方都好,也不会互相传染。
曾经在其他宗教团体当义工的张慧仪,觉得访视入门课让她体会到“能够帮助别人是自己的福分”。她表示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是无价的,而这将会是她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她亦答应参与来临的慈济常月全岛慈善日。
“老实说,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参加下星期的家访(全岛慈善日)。”这一次参加访视入门班是郑咏慧与慈济第一次的接触。郑咏慧经友人介绍访视入门班,于是就抱着观望的心态参与,听志工一番讲解后觉得开阔视野,且很期待回馈社会。
从入门班到登门访视
一星期后,即2019年4月7日,郑咏慧如期参与慈善日,她随着志工前往照顾户住家进行家访。过程中,她默默观察访视员如何与照顾户互动,当她看到访视员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家理发和洗澡时,她感动地表示:“原来慈善可以如此贴心,一直以来以为慈善是捐钱、捐物资给弱势群体,现在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只能称得上施舍,像慈济这般到访,将物资送上、帮老人家洗澡和理发的关怀照顾才是真正的慈善。”
同样第一次参与慈善访视的志工陈义强,以流利的马来语与照顾户互动,了解他的生活状况等。当完成四户家访后,他期许自己要知足,并且少埋怨。他说:“常常工作回家后感觉很累,透过访视,我发现还有人比我更辛苦。”尽管一星期前的访视入门班让他对访视有基本认识,亲身参与后,才了解行前有好多细节要准备。他觉得虽然一个人也可以行善,但认为个人力量有限也不能持久,而团体的力量能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