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慈善医疗

生命有限期 善终的练习在当下

提及生死大事,不少人都比较忌讳“死亡”,心怀恐惧,甚至避而不谈。释定融法师结合佛法和心理学知识,在《生命的有限期》线上讲座中分享如何把握当下,顾好心念,走向善终。


释定融法师应邀主讲线上讲座《生命的有限期》,结合佛法和心理学角度,为听众开示。(荧幕截屏 / 林岑玲)

提及生死大事,不少人都比较忌讳“死亡”,并对“死亡”心怀恐惧,甚至避而不谈,导致很多遗憾发生。为了让大家能从佛法的角度,更了解死亡的意义,新加坡慈济西医团队特别邀约了圆点心宁中心的发起人释定融法师主讲线上讲座《生命有限期》。

1994年于澳洲圆顶的释定融法师,多年来推展佛法教育与心宁关怀工作。法师强调佛法生活化、实用化,因此他致力于结合佛法教育和心理学知识,更有效地协助和引导人们面对和解决日常生活及心理上的种种挑战。

《生命有限期》线上讲座于2021年6月5日举办,共有206名来自慈济和圆点心宁中心的志工一起在线学习。

根据2018年的数据,全球在2040年时,新加坡人均寿命大约预估为83.3岁,排名全球第三,虽然如此,但无常何时降临,我们并不知晓。定融法师在临终关怀的个案中,提出生命脆弱:“我们必须探讨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当事人对死亡的准备以及辅导家属的需要。”

定融法师引述了佛陀经典和印顺导师的著作,道出人们对于死亡的迷思:“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是否为有限的生命做好了准备?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而是进入另一世的门槛,我们之所以会对生命的结束感到恐惧是因为‘无知’,传统上中国人认为人死后为鬼,西方人一般认为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狱。但是在佛教的观点,凡夫众生死后,会随着过去的业力去投胎。” 定融法师指出,佛教的观点认为人死后的情形分为三大类,那就是“随重”、“随习”、“随忆念”去投胎。

定融法师也提出自己在临终关怀中的观察,有些老人或病人,都是在贪恋、牵挂、执着、焦虑、烦躁、埋怨或后悔中离世;或者在痛苦、恐惧、暴怒、失望、绝望、孤独以及无助中结束生命。除此之外,更多的临终病人还要承受插管、电击等折磨,并且在剧痛和愤怒中离开人世,让人听了不禁觉得心疼。

定融法师分享哀伤的五个心理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荧幕截屏 / 郭静仪) 

作为佛弟子,对亲友进行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在他这一世还活着的时候,在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进行,才有可能改变他的下一生。

定融法师举例,如果临终病人贪着他的儿女或财产,身为佛弟子或亲戚朋友的我们可以劝他生起善心,让他们放心、欢喜、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劝导的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对于佛法有足够的认知。我们可以引导病人闻法,令他受启发、心生欢乐,也带领着他们提起正念、思维法义。在佛经中,佛陀更鼓励在生的我们,平常要养成习惯,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提起心力独静思维和观察,不一定要依赖别人。

在我们还有一口气时,应该要常常自我观察“五法”,将衰老、病苦和死亡视为自然法则;我们所深爱的和欢喜的,将变异和离我们而去;我们是自己业力的主人,我们需要承受业力的果报。当我们培养这种思维时,我们才会精进,并对日常行为小心奕奕,照顾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

配合防疫措施,讲座改为线上进行,两百多人用心聆听,学习以正向心态面对死亡和关怀临终病患。(荧幕截屏 / 林岑玲)

在交流环节,有观众提问:“往生的时候改变宗教是否适合?”法师回答:“病患在生前要交代,自己要够笃定,把持自己的信念,跟家人沟通,而我们要尊重病患和往生者的信仰。”

另一位观众问:“在临终时,要面对身体无法忍受痛的当下,有什么方法让他提起正念?”法师回答:“人要往生的时候,地水火风会让身体疼痛、不舒服。要分离的时候是难受的。有些人昏迷,有些人病痛,还是要保持正知,正念。现在医学可以协助减轻患者身体的痛楚,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减轻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如果患者是学佛者,可以以他相应的修持法去开导和协助他进行,如佛法开示、忆念佛恩功德、禅修如观呼吸、专注感受等。”

最后,法师强调面对死亡,无谓的担忧是多余的。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与应该做的。若要善终,是要在生前准备,而不是事后的安排。有了正确的了解,看待生命将不会像一般人的痛苦与执着,而能更好的把握生命的每个当下,即便是期限已尽,也能安详而逝,得善命终。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平常的练习很重要,要保持心安,要做好准备去应对。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