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Telegram Linkedin | EN
环保

环保站结业 发挥最大良能

2021年9月30日,位于兀兰工业区的慈济环保教育站正式结业。八年来,除了收集与分类回收物的功能,环保站还发挥了环保教育及凝聚人心的良能。


慈济志工在环保教育站入口留下最后一次值班的合影。(摄/ 李富民)

位于兀兰工业区的慈济环保教育站于2014年正式启用,掀开了新加坡慈济环保志业的新篇章。多年来,作为新加坡唯一一周运作六天的日间环保站,它的成立,逐渐改变了民众对于环保的看法。

坐落于乃德工程大楼一楼的环保站可分成两大区块:教育展区和分类区。越过大闸门,访客即可看见右边的教育展区。左边,则是由数个大铁架整齐排列,用来置放回收物的分类区。

2018年环保团队再度整修展区,增设互动和体验式的装置,让访客更能接收环保资讯,无论老幼都能从中获益。自此,环保站吸引了不少中小学和青年社团组团前来参访。其中,新加坡青年志愿团队(Youth Corps Singapore)更是多次参访学习。

分类区则是各个年龄层,特别是银发志工的最爱。透过他们粗糙且美丽的双手,各类纸张细致地分类成黑白纸、彩色纸、纸皮等类别,更有利于厂商回收,减少回收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考验耐心之余,如此繁琐的工序更考验着志工的恒心与信心。面对从全岛各地运往至此的回收物,志工不喊疲累,反而越做越欢喜。这,难道不是行动派的“环保专家”吗?


运载物资大船师

每天大量环保物在环保站来回进出,幕后推手是自2006年起投入环保志业的职工冯添福。他见证及参与了慈济环保站从友诺士的乌美(Ubi),迁至静思堂后方,再迁至兀兰的过程。

日复一日,全年无休,冯添福顶着安全帽,戴着手套,来到全岛各个工厂、学校和办公楼,收集对方特地留给慈济的回收物。载满载好后,他根据情况将物资先送来环保站做进一步分类,或直接送往回收商。

环保物资源源不绝,这显然是个消耗体力的“苦差”。疫情前,冯添福每天需穿梭于全岛约三十个收集点。即使是疫情当下,他的“日常打卡站”仍高达二十个,周末也不放假。

“工作就是工作,怎么会困难呢?”因为从不觉得这是一件苦差,69岁的冯添福迎难而上。“好好规划,就没有问题了。上人叮咛我做环保的时候要小心,因为回收工作搬上搬下,会很危险。感恩上人的祝福,我感恩一直以来都没受伤,很安全。”

随着环保站的关闭,冯添福无需载送环保物资,即将转至其他单位继续付出。多年投入,他难免感到忧伤:“我当然会想念做环保的日子。到处收环保物,时间过很快啊!”他解释:“虽然有点无助,但是遇到对的时机和因缘,可能以后还会有另一个环保站。”

对外抬头说环保

除了冯添福,其他志工和职工也回忆起环保站的点点滴滴。有的想起环保站如何塑造了他们自身的环保习惯,有的则想起2018年整修之前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陈润福是社区环保干事,经常前来环保站付出。2007年起,他开始参与常月环保点的资源回收活动,之后慢慢学会承担策划和教育解说的岗位。2018年的整修,当然也少不了他这一位幕后功臣。

“我在这里学会感恩。我之前对环保不清不楚,现在学会如何惜福爱物。”51岁的他,分享了环保站的成立如何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我以前会觉得很多资源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慢慢开始影响身边的人来做环保。比如说,打包食物时,我会带自己的餐盒,也鼓励身边的人一起做。”

除了影响个人层面,环保站也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影响了志工和部分民众。早期推动环保志业时,志工倾向于埋头苦干做环保分类,很少思考每个动作背后的意义。随着环保站教育展区的导览需求,志工慢慢学会装备自己,懂得和更多参访团体分享环保知识和个人经验。

“环保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众。”慈济环境永续部经理陈苏姗解释道。

“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学校、社区基层组织等。最近这几年,我们还接待了国家环境局、新加坡青年志愿团队等政府机构。他们认可了环保站的重要性,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青年志愿团队永续部志工王愉评认为,环保站对该团队的青年志工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她说:“环保教育站是个宝地!不管是从气候变迁到厨余浪费,或是从快速时尚到海洋垃圾,环保站各个主题展区探讨了重要的环境议题。更重要的是,展区能让青年志工了解到,个人的环保行动如何彼此串联汇合,发挥更大的能量。”

志工陈润福(左)引导民众自行分类从家里带来的回收物。(摄/ 林春慧)

有的民众也会特地前来参访环保站的教育展区。(摄/ 王秀娟)

对内凝聚诚与情

除了环保教育和分类回收的良能,环保站也是志工团队培养诚与情的家。志工经常在这里联谊、庆生,甚至开桌办团圆饭。对志工来说,难免惋惜即将关闭的“第二个家”。

然而,转个念头,志工得知环保站在这些年发挥了最大的良能。环保教育的使命仍在,大家对未来仍充满期待。

陈苏姗认为:“这八年来,环保站陪伴着团队经历过不同的成长阶段。现在,我们的核心团队已经具备向民众分享环保知识的能力。” 她继续说道:“这些年,我们已经尽力做到最好,因此我不觉得遗憾。现在也是用另一种方式接触民众的良好时机。”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补充道:“环保站在慈济的历史发挥了重要的角色,一路上都有每一位的参与。”

为了符合最新的防疫措施,环保团队在9月30日举办了一场线上感恩会,为环保站画上圆满句点。(摄/ 黄芯桦)

随着环保教育站的圆满落幕,环保团队在9月30日举办了一场线上感恩会,带领线上两百多名志工一起回顾那一年、那一人和那一念。环保站的功成身退并非代表着环保志业的挫折,而是让环保教育的工作从一个地点推展到每一个角落。当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也会随之而开。只要推广环保教育的使命还在,机会永远都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注一:
请大家密切关注慈济的官方网站,及时了解环保志业的最新发展。同时,您也可以在符合防疫政策的情况下,于慈济环境永续日前来我们的社区环保教育点参与环境永续日。

注二:
所有文中所提及的活动与照片皆符合当时的防疫政策。

 

 


延伸阅读